创新中心网络工作室
简介:
本工作室为生命学院的院级创新中心常设组织,旨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面服务和管理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探索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分为网络部、信息部、科研实践部、办公室四个部门。
线上部分建立信息发布、学术交流、在线学习等多种资源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提供新闻发布、大型仪器预约平台、科研团队与成果转化及创业信息发布、网络教学、在线交流等功能模板块,并结合手机APP,为大学生提供最新资讯,为科研创新和创业提供专业而全面的指导和服务。
线下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包括云端3D打印平台构建与培训、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参观交流、大师讲坛、企业进学校系列活动、挑战杯等大型比赛赛前培训、创新文化节、趣味实验大赛、学术之星评选与展示等,定期在成员间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习惯。
工作基础:
2015年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成立了院级创新中心,旨在改革与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便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本工作室作为学院创新中心学生层面的常设机构,进行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在学生中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通过已建成的多个校-校、校-企联系渠道,实现“请进来”和“走出去”,开阔学生视野,并建立了3D打印平台,在成员内定期开展培训、头脑风暴,学生创新的热情与能力在快速提高。
主要工作内容:
1.管理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
每年组织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发明专利的申请、科技论文的写作、各类大型专业相关比赛的宣传、推广、组织、指导等工作;整理科技成果,职极联系成果转化的渠道,引进创业项目,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校企联动的局面;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特别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各类创新性比赛及加速成果转化。
2.工作室成员的创新训练
工作室定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训练(头脑风暴等)、实验技能专题培训、网络应用技能培训、创业与竞赛类专题培训等。已建立了3D打印平台,并进行了系列3D打印相关培训,制作网络教程、进行人才储备计划;针对网络线上部分的要求吸纳了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并对工作室全员定期组织网络技能培训;引进企业进系列活动实现“请进来”开阔学生眼界,并开展兄弟院校合作、参观等系列活动实现“走出去”;针对专业特点举办了趣味实验比赛、学术之星评选、大师讲坛等。让学生能够了解科研前沿,拓宽思维,相互交流学习,使创新的思想深入学生内心,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吸纳学生标准:
热爱学校和学院,有奉献精神、责任感,乐于为他人服务,积极向上,吃苦耐劳;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可以是学科知识、实验技能,也可以是网络维护、编程、制作等技能,或是良好的口才等等,只要有一技之长,中心会根据学生特长、兴趣将其编入最适合的部门;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快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始终保持一份旺盛的好奇心。
学生培养方案
1.工作室团队的组建
通过宣传,学生可进行自主报名,结合学生推荐、老师推荐等方式纳入对科研、创新、创业喜爱并有自己想法与见解的工作室成员,覆盖全院各专业年级,同时可吸纳外院成员参加,结合学生特点与专长,使其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能量,组建一个团结、视野开阔、自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团队。
2.完善工作室规章制度
对各个部门进行相应规章制度的建立,由学生自我管理,完成工作室规章体系建立,建立合适的奖励制度,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与默契。加强工作室文化建设,获得成员认同,强化服务、奉献的思想。
3.进行成员的培训工作
采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制定并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范围与分工,将每个部门视为一个模块,并选出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在内的核心成员,由工作室重点培养核心成员,并采取核心成员负责制,由核心成员制定模块内成员的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对核心成员进行创新思维、领导协调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拓展等各方面的培养,并针对不同学生范围采取定期的工作会议、学习讨论会、不定期的专家讲座、针对某项比赛的赛前辅导、工作室内活动等形式展开。
培养的核心还是人才本身的培养,重视学生及成员的感受,反馈学生对工作室的意见建议与感受、改进措施等,及时进行相关调整。